《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一首名作。这首诗以中秋夜游天竺寺为背景,描绘了桂花飘落的美丽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原文如下: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
1. 玉颗珊珊:形容桂花像玉石一样晶莹剔透,纷纷扬扬地落下。
2. 月轮:指月亮,这里形象地描绘了桂花从月亮上飘落下来的意境。
3. 殿前拾得露华新:在天竺寺的殿前拾到沾满露水的新鲜桂花。
4. 天中事:指月中之事,即关于月亮或仙界的传说。
5. 嫦娥掷与人:传说中嫦娥偷吃了不死药后飞升月宫,这里诗人想象桂花是从月宫中嫦娥抛洒下来的。
赏析
这首诗开篇即以“玉颗珊珊”描绘出桂花的精致与高洁,仿佛一颗颗珍珠般从月亮上缓缓飘落下来,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接着,“殿前拾得露华新”,写出了诗人在天竺寺中拾取桂花时的欣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桂花的纯净与清新。
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对自然现象的思考。“至今不会天中事”,诗人感叹自己无法完全理解月中之事,这不仅表现了他对自然奥秘的敬畏,也透露出一种谦逊的态度。最后,“应是嫦娥掷与人”,诗人通过想象,将桂花的飘落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让人不禁联想到月宫中的嫦娥,增添了几分浪漫主义的诗意。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桂花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宇宙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悟相结合,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