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写于1934年。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中华民族失去信心的言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文章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 学习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观点的驳斥。
- 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语言特点。
- 教学难点:
- 理解鲁迅所指的“中国的脊梁”及其象征意义。
-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回忆鲁迅的其他作品。
- 提问:“你认为今天的中国人还有自信力吗?为什么?”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玄虚”“诓骗”等。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鲁迅是如何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语言品味
1. 分析文章结构(1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 对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体会鲁迅的论点。
2. 品味语言特色(15分钟)
-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 分析鲁迅的语言风格:讽刺、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讨论“中国人的脊梁”(1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所说的“脊梁”指的是哪些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 联系现实,让学生谈谈今天哪些人可以被称为“中国的脊梁”。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情感升华
1. 联系历史背景(10分钟)
- 教师介绍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1934年,日本侵略加剧,国内悲观情绪蔓延。
-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写作此文的动机和目的。
2. 拓展阅读(10分钟)
-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杂文,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无声的中国》等,进一步感受其思想深度。
3. 写作训练(15分钟)
- 题目:“我眼中的中国人”或“我心中的‘中国脊梁’”。
-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中华民族的信心与希望。
第四课时:总结与反思
1. 回顾内容(5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 学生反思(10分钟)
- 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民族自信心?
3.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
- 预习下一课内容,做好课堂准备。
五、板书设计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文章主旨:
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观点,强调“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
二、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得出结论
三、语言特色:
讽刺、反问、排比、引用等
四、“中国人的脊梁”:
埋头苦干者、拼命硬干者、为民请命者、舍身求法者
```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通过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文章思想,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今后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提升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