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小老鼠与泡泡糖含反思】一、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有趣的故事和音乐,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 能力目标:引导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变化,并能用动作或表情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 知识目标:了解歌曲《小老鼠与泡泡糖》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歌曲中轻快与拖沓的节奏对比。
二、活动准备:
- 音乐《小老鼠与泡泡糖》(可选用改编版或原创儿歌)
- 小老鼠头饰若干
- 泡泡糖图片或实物
- 简单的道具(如小篮子、小盒子等)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泡泡糖”图片,提问:“你们见过泡泡糖吗?它是什么味道的?吃泡泡糖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激发兴趣。接着引入故事:“今天我们要听一个关于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看看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2. 欣赏音乐(8分钟)
播放《小老鼠与泡泡糖》音乐,让幼儿安静聆听,鼓励他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听完后提问:“你听到音乐时,感觉小老鼠在做什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如“轻快”、“慢慢走”等。
3. 分段理解与模仿(10分钟)
将音乐分为两段,分别代表小老鼠走路和被泡泡糖粘住的情景。
- 轻快的节奏,教师带领幼儿用脚步声或拍手来表现小老鼠走路的样子。
- 节奏变慢,教师引导幼儿做出“被泡泡糖粘住”的动作,如踮脚、转圈、拉扯等。
4. 创编动作(10分钟)
分组进行创编活动,每组选择一段音乐,根据音乐节奏设计动作。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可以用身体动作、表情、语言等方式表达。完成后请各组展示,其他幼儿可以鼓掌或提出建议。
5. 游戏互动(7分钟)
开展“小老鼠找泡泡糖”游戏。教师扮演“泡泡糖”,站在教室一角,幼儿扮演“小老鼠”,听到音乐后自由走动,当音乐停止时,要快速跑到“泡泡糖”身边,但不能被“泡泡糖”抓住。游戏结束后,教师总结:“我们像小老鼠一样灵活地跑动,也像小老鼠一样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
四、延伸活动:
- 在美工区投放材料,让幼儿制作“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手工。
- 在语言区讲述《小老鼠与泡泡糖》的绘本故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五、活动反思:
本次音乐活动以《小老鼠与泡泡糖》为主题,结合了听觉、动作和语言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跟随音乐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表现出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增强了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意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幼儿在创编动作时缺乏自信,需要教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个别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还不够敏锐,今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节奏训练。此外,在游戏环节中,时间安排略显紧张,下次可以适当延长游戏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的表现机会。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也为今后的音乐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