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练习题和参考答案】《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经典文字,主要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体现了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思想内涵及语言特点,以下是一份针对《大道之行也》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适用于初中或高中语文学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贤与能(yǔ)
B. 讲信修睦(mù)
C. 矜寡孤独(guān)
D. 男有分(fèn)
答案:D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哪部经典?( )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庄子》
答案:C
3. 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亲其亲:亲近自己的亲人
B.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
C.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财物被丢弃在地
D.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气厌恶不出自自己
答案:D
二、填空题
1. 《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社会核心理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2. 文中提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说明了社会对不同群体的__________。
答案:关怀与照顾
3.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表达了人们对__________的态度。
答案:物质资源的珍惜与共享
三、简答题
1. 简要概括《大道之行也》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点。
答: 《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互帮互助、没有私心、物资充足、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即“大同”社会。
2. 文中“选贤与能”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主张以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强调选拔贤能之人,重视人才的品德与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天下为公”的理解。
答: “天下为公”意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当是共同的,不应由少数人垄断权力和财富。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人对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追求。
四、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文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社会风气?
答: 表达了一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社会风气,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也关心别人的家庭成员。
2.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说明了人们对待物质的态度是什么?
答: 说明人们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反对浪费,同时强调共享精神。
3. 最后一句“是谓大同”有什么作用?
答: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强调这是理想社会的最终状态——“大同”。
五、拓展思考题
1. 你认为现代社会是否实现了“大同”社会?为什么?
提示: 可从公平、法治、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理想社会,你会如何构建?请简要描述。
提示: 可结合现实问题,如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提出设想。
参考答案总结
| 题型 | 题目 | 答案 |
|------|------|------|
| 选择题 | 1 | D |
| 选择题 | 2 | C |
| 选择题 | 3 | D |
| 填空题 | 1 |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 填空题 | 2 | 关怀与照顾 |
| 填空题 | 3 | 物质资源的珍惜与共享 |
| 简答题 | 1 | 人人平等、互帮互助、没有私心、物资充足、各得其所 |
| 简答题 | 2 | 以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国家 |
| 简答题 | 3 | 国家和人民利益共同享有,反对个人私利 |
| 阅读理解 | 1 |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
| 阅读理解 | 2 | 资源合理利用、共享精神 |
| 阅读理解 | 3 | 总结全文,点明“大同”主题 |
通过这份练习题与参考答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道之行也》的思想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