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发酵工程
课程代码:XXXXXX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时安排:总学时 64,理论 32,实验 32
学分:4
授课对象: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工艺流程及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趋势;
2. 理解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3. 熟悉常见发酵工艺流程及其关键控制参数;
4. 具备初步设计和优化发酵工艺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 发酵工程概述(4学时)
- 发酵工程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 发酵工程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 发酵工程的主要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
2. 微生物菌种选育与保藏(6学时)
- 菌种筛选与诱变育种方法
- 菌种保藏技术与菌种库管理
- 工业微生物的遗传改良
3. 发酵培养基与灭菌技术(6学时)
- 培养基的组成与配制原则
- 常用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的选择
- 实验室与工业化生产中的灭菌方法
4. 发酵过程控制(8学时)
- 温度、pH、溶氧等关键参数的控制
- 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的监测与分析
- 连续发酵与分批发酵的比较与应用
5. 发酵设备与工艺流程(6学时)
- 常见发酵罐的结构与操作原理
- 发酵系统的放大与优化
- 工艺流程图的绘制与分析
6. 典型发酵产品工艺(8学时)
- 氨基酸发酵(如谷氨酸)
- 酶制剂生产
- 抗生素发酵(如青霉素)
- 酒精与有机酸发酵
7. 发酵工程的最新进展与应用(6学时)
- 合成生物学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
-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
- 发酵工程在环保与能源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20%):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40%):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4. 实验操作(20%):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1. 教材:《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第3版),主编:XXX,出版社:XXX出版社
2. 参考书目:
- 《工业微生物学》
-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 《现代发酵工程导论》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本课程注重与产业实际相结合,引入多个典型发酵产品的生产案例,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同时,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酵工程的应用前景,提升其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八、结语
《发酵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强、应用广泛的课程,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际生产的桥梁。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够在未来的科研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