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水浒传》的背景及作者施耐庵的相关信息。
- 掌握小说中“风雪山神庙”这一情节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 理解人物形象,尤其是林冲的性格变化及其心理发展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文本细读,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 借助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林冲从隐忍到反抗的心理转变,理解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社会压力下的选择与坚持。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林冲性格的变化,理解“风雪山神庙”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难点:把握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理解小说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节选、相关影视片段(如央视版《水浒传》片段)。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水浒传》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林冲的背景故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一幅“风雪山神庙”的画面或视频片段,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 引导学生回忆《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2. 文本初探(10分钟)
- 通读课文,梳理主要情节:林冲被高衙内陷害,发配至沧州,最终在山神庙中被迫反抗。
- 提问:林冲一开始是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3. 深入分析(20分钟)
- 环境描写分析:
- “大雪纷飞”、“风雪夜”等描写如何烘托气氛?
- 风雪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 人物心理分析:
- 林冲从“忍”到“怒”的心理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 他为何最终选择反抗?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小组讨论:
- 分组讨论“林冲为什么不能继续忍让?”
-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林冲的悲剧根源。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对比林冲与其他梁山好汉(如鲁智深、武松)的性格差异,思考“逼上梁山”的不同原因。
- 阅读《水浒传》其他章节,比较林冲的结局与其他人物的命运。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林冲性格的复杂性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面对不公,我们该如何选择?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如果我是林冲》,谈谈如果你处在林冲的位置会怎么做。
2. 阅读《水浒传》第8回至第10回,总结林冲的主要经历,并写出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的觉醒之路
一、情节梳理:
→ 被陷害 → 发配 → 遇险 → 反抗
二、人物分析:
→ 忍辱负重 → 由忍到怒 → 被迫反抗
三、环境描写:
→ 风雪象征压迫与转折
四、主题升华:
→ 社会黑暗 → 个人命运 → 无奈与觉醒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 本节课是否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林冲的人物形象?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如何?是否有深度思考?
-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节奏或补充更多背景资料?
---
备注:本教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改编,旨在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