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及其意境。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洞庭湖秋景,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赞美之情。
- 难点:体会“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比喻的巧妙之处,感受诗中的想象与意境。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洞庭湖图片、相关视频等)
- 古诗朗读音频
- 黑板、粉笔、作业本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湖泊吗?”
引导学生说出“西湖”“太湖”“洞庭湖”等,并展示洞庭湖的相关图片。
2. 简介作者刘禹锡:他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豪”,擅长写景抒情。
3. 板书课题《望洞庭》,齐读课题,引出学习内容。
(二)初读感知(8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字音。
4.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湖光”“秋月”“镜未磨”“青螺”等。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分组讨论:
-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 诗人是如何描写洞庭湖的?
- 哪一句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2. 教师引导分析诗句:
- “湖光秋月两相和”:描绘了秋天的洞庭湖水与明月交相辉映的宁静美景。
- “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未磨”比喻平静的湖面,仿佛未经打磨的铜镜,显得朦胧而柔和。
-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看洞庭湖中的君山,绿意盎然,景色秀丽。
- “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洞庭湖比作银盘,君山则如青色的田螺,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3. 情境再现:
教师播放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湖边,感受诗中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7分钟)
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画面,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2. 比较阅读:对比《望洞庭》与《忆江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体会不同诗人的风格差异。
3. 小练笔:以“我眼中的洞庭湖”为题,写一段话,要求语言优美,有画面感。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2. 教师小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3. 布置作业:
- 背诵《望洞庭》。
- 画一幅“洞庭秋景图”,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五、板书设计:
```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是否有效理解了诗中意象?
- 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时间分配是否恰当?
注: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