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牛红莲】作者:牛红莲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意义和情感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喜欲狂”的情感变化,把握诗人由悲到喜的情绪转变。
- 难点:结合杜甫的生平及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
- 教师:PPT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音频朗读材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的生平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唐代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吗?”
引导学生回答后,引出杜甫,并介绍其“诗史”之称。接着出示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提出问题:“这首诗是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标出不懂的词语。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涕泪”、“却看”、“漫卷”等。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诗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情绪?
2.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提问:“为什么听到消息后,诗人会‘涕泪满衣裳’?”
- 引导学生联系杜甫的生活经历,理解他对和平的渴望。
3. 继续分析后几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讨论:“诗人为何‘喜欲狂’?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4. 最后两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分析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感受其乐观精神。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写作此诗时的处境。
2. 鼓励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杜甫,在听到胜利消息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3. 播放一段关于杜甫的纪录片片段或朗诵视频,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诗歌的情感主线——从忧到喜,体现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2. 学生谈收获,教师补充点评。
3.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情感线索:忧 → 喜
关键词:涕泪、喜欲狂、放歌、还乡
主题:家国情怀,期盼和平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与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历史与文学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