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和特点。
2. 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 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中的情感表达与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蟋蟀的家是什么样的吗?
生:是它自己挖出来的,很干净、很讲究。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蟋蟀的“家”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能为自己建造出这么有条理的房子?这背后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二)复习回顾(8分钟)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下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生:住宅的位置在草地里,而且是向阳的;门口有一丛草,非常隐蔽;里面还有小道,很宽敞。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记得很清楚。那么,蟋蟀是怎么建造这个住宅的呢?它用了哪些方法?
生:它用前足扒土,后足踏地,还用钳子把土推出来。
师:没错,这就是蟋蟀的“建筑”技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个过程的。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
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蟋蟀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给你什么感觉。
生:“扒”、“踏”、“搬”、“推”,这些动词很生动,让人感觉蟋蟀在认真地干活。
师:是的,作者通过这些动词,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蟋蟀忙碌的身影。你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写的时候,还用了“总是”这个词?
生:是的,“总是”说明蟋蟀每次都是这样做的,说明它很有规律,很勤劳。
师:说得很好!那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蟋蟀的住宅还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师: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能保持干燥和通风?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
小组讨论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因为蟋蟀选择的是向阳的地方,而且门口有草遮挡,所以不容易被雨水打湿。同时,它的住宅还有斜坡,有利于排水。
师:非常棒!看来大家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是因为他细致地观察了蟋蟀的生活习性,也表达了他对蟋蟀的敬佩之情。
(五)拓展延伸(7分钟)
师:除了蟋蟀,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自己的“房子”吗?它们是怎么建造的?
生:比如蚂蚁会挖洞,蜜蜂会造蜂巢,小鸟会筑巢……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我们可以从这些小动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像蟋蟀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
(六)总结升华(5分钟)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蟋蟀的住宅》,不仅了解了蟋蟀的居住环境,还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多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发现它们的奇妙之处。
四、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作者:法布尔
特点:向阳、隐蔽、整洁、通风
建造过程:扒、踏、搬、推
情感:喜爱、敬佩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介绍你观察到的一种小动物的“家”。
2. 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感受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