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通过《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徐志摩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与深沉的情感,理解诗人对母校康桥的眷恋之情,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1928年重游剑桥大学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深怀念。那么,你们知道“康桥”指的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回答:剑桥大学。
教师:没错,康桥就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那里求学,那里的风景和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感受他笔下的诗意与情感。
二、初读感知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诗中的节奏与情感。
学生听后交流感受:
生1:感觉很优美,像是在欣赏一幅画。
生2: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很宁静。
生3:诗中有很多自然景物,比如金柳、波光、星辉,让人联想到康桥的美丽。
三、精读赏析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内容,重点讲解以下几段:
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轻轻”一词的反复使用,感受到诗人离别的不舍与克制,也体现了他对康桥的深情。
2.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将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金柳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像新娘一样动人,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美景的赞美与依恋。
3.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教师讲解:“青荇”象征着自由与生命力,“水草”则表现了诗人愿意融入这片土地,表现出他对康桥的热爱与归属感。
四、情感升华
教师提问:诗中多次提到“悄悄”,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诗人希望以一种安静的方式告别,不打扰康桥的宁静,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教师总结:《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一首抒发内心情感的作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离别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一种默默的思念与珍藏。
五、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作业:
1. 请你以“再别______”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某地或某人的情感。
2. 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偶然》《沙扬娜拉》等,比较其风格异同。
六、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对《再别康桥》的学习,不仅了解了徐志摩的诗意与情感,也学会了如何欣赏现代诗歌。希望大家今后能多读诗、多思考,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后应注重课堂互动与个性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