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素书原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素书原文及译文,快急死了,求给个正确答案!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19:16:22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是一部古代哲学经典,相传为汉代张良所著,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融合了儒家、法家等多家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书共六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被誉为“千古谋略第一书”。

一、原文

第一章:原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之心,以遂其生。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天下之政。

礼者,人之所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第二章:正道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第三章:本德

昔者明王之道,若涉春冰,恐其危也。

若涉春冰,其心忧矣。

若履虎尾,其心惧矣。

若临深渊,其心慎矣。

是故圣人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事而无不事。

第四章:求人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不可废,废一不可。

故君子居则观其象,动则观其变,静则观其心,行则观其迹。

知其所以然,则可以治天下。

第五章:安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故圣人以道治天下,而不以礼治天下。

夫礼者,饰人之貌,不饰人之心。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第六章:守柔

夫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故圣人之道,贵在守柔,不尚刚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译文

第一章:原始

道、德、仁、义、礼,这五种道德观念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道”是人们所遵循的法则,它使万物在无形中自然运行。

“德”是人们所获得的内在品质,使万物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仁”是人们对他人怀有的慈爱之心,使人得以生存和繁衍。

“义”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奖善惩恶来建立国家秩序。

“礼”是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用以安定君主、治理百姓。

第二章:正道

当失去道之后,才讲求德;失去德之后,才讲求仁;失去仁之后,才讲求义;失去义之后,才讲求礼。

礼,是忠信衰微的表现,也是混乱的开始。

所谓“前识”,只是道的表面现象,是愚蠢的开端。

因此,真正的君子应注重厚实的道德,而不是浮浅的形式;应注重实质,而不是虚华的外表。

所以,应舍弃那些虚伪的东西,而选择真正有益的。

第三章:本德

从前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时,就像踏着春天的薄冰一样小心谨慎,生怕发生危险。

他们心中充满忧虑,如同踩着老虎的尾巴,内心充满恐惧。

又像站在深渊边缘,时刻保持警觉。

因此,圣人常常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却能成就一切;不主动干预,却能处理万事。

第四章:求人

道、德、仁、义、礼这五种道德,缺一不可。

所以,君子在平时要观察事物的表象,在行动时要观察变化,在静默时要审视内心,在行事时要留意行为的痕迹。

只有了解事情的本质,才能治理好天下。

第五章:安礼

礼,是忠信逐渐淡薄的表现,是社会混乱的开端。

因此,圣人以道来治理天下,而不是依靠礼。

礼,只是装饰人的外表,而非修养人的内心。

所以说:“礼,是忠信的薄弱表现,是混乱的开始。”

第六章:守柔

柔弱能够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水,国家的利器也不应轻易展示给人看。

所以,圣人的治世之道,贵在保持柔顺,不崇尚刚强。

正因为不争,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三、结语

《素书》虽篇幅不长,但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它不仅是一本谋略之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修养与社会伦理的经典。阅读《素书》,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和谐。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