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孔子犹江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孔子犹江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有没有大佬愿意点拨一下?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19:41:51

《孔子犹江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在古代文言文中,常以自然之物比喻圣贤之德,寓意深远。《孔子犹江海》正是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通过对孔子的赞美,展现了其思想如江海般深广无边。本文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也反映了对智慧与道德的深刻理解。

原文:

孔子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雺,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翻译: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一旁。子路率先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再加上外敌入侵和饥荒,如果由我来治理,三年之内可以让百姓勇敢,并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他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由我来治理,三年之后可以让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君子了。”

“公西华,你呢?”

他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比如宗庙祭祀的事,或者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担任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呢?”

他正在弹瑟,声音渐渐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了,有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感慨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文章中,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答:因为曾点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安享天伦的理想境界,这与孔子追求的“仁”“礼”的理想社会相符,因此孔子表示赞同。

2. 文中通过不同弟子的回答,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差异?

答:子路表现出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性格;冉有较为谦逊,强调物质富足;公西华则更注重礼仪和秩序;而曾点则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

3. “孔子犹江海”这一标题有何寓意?

答:此标题将孔子比作江海,象征其胸怀宽广、智慧深邃,能够包容万物、润泽众生,表达了对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的高度赞誉。

4. 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孔子尊重每位弟子的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在他们的发言中给予肯定或引导,体现出他对学生的包容与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总结:

《孔子犹江海》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赞颂,更是对理想人格与社会理想的探讨。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互动,反映出儒家文化中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通过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提升古文阅读能力,更能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情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