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译文原文】“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说法源自中国古代经典《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虽然常被引用,但许多人对其完整语境和深层含义并不十分了解。本文将从原文出发,结合现代语言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天时不如地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篇,原文如下: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即使有良好的天气和时机(天时),也不如地理位置的优势(地利)重要;而即便是地形有利,也不如人心所向、团结一致(人和)更为关键。
二、逐句翻译与解释
1. “天时不如地利”
意思是:即使拥有有利的天气和时机,也不如占据有利的地理条件重要。
2. “地利不如人和”
地理优势再好,也不如内部团结、民心所向更重要。
3.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城,外有七里的郭(外城),四面围攻却无法攻下。
4.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虽然可能占有了有利的天气和时机,但仍然无法取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5.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粮食也不是不充足,但最终还是弃城而逃,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三、现代意义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不仅需要把握市场趋势(天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地利),但最关键的是团队的协作与员工的凝聚力(人和)。
- 在团队管理中:一个组织即使资源充足、环境优越,但如果内部矛盾重重、缺乏信任,最终也难以成功。
- 在个人发展上: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机遇和环境,更在于自身的努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四、结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仅是古代军事战略的总结,更是对人类社会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不仅要关注外部条件,更要重视内在因素。只有做到“人和”,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成功与稳定。
关键词: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原文、译文、人和、地利、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