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读后感600字】《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讲述了穷书生范进多年苦读,最终考中举人后喜极而疯的故事。这篇短文虽篇幅不长,却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社会风气的讽刺。
范进一生困顿,屡试不第,受尽冷眼与嘲笑,直到晚年才终于中举。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他激动得失去理智,甚至癫狂。他的“疯”不仅是因喜悦过度,更是长期压抑后的爆发。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功名的极度看重,也暴露了读书人为了追求仕途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文章通过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范进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中举前,他被人瞧不起,连丈人都对他冷言冷语;中举后,众人纷纷巴结奉承,甚至连平日冷漠的邻居都变得热情起来。这种前后对比,让人不禁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人生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能否考取功名,而这种价值观导致了许多荒诞与悲剧的发生。范进的遭遇不仅是个体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病态的缩影。
今天,虽然我们已不再以科举衡量人才,但社会上依然存在对“成功”的片面追求。许多人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范进中举》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应仅仅建立在外界的认可之上,更应关注自身的成长与心灵的充实。
总之,《范进中举》不仅是一篇讽刺小说,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它让我们反思: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是否也该学会保持清醒与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