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在北宋时期,政治风云变幻,士大夫之间的思想交锋尤为激烈。其中,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争论尤为著名,而《答司马谏议书》正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对其变法政策的批评所作的一篇回信。此文言简意赅、逻辑严密,展现了王安石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卓越的文辞能力。
一、原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不敢以烦左右。今足下所言,皆是其所见,而非吾之所见也。夫世之君子,欲以道义为本,而治天下,然其所以行之者,则有不同焉。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间。今人之论,或谓吾辈所行之事,皆非古之道;或谓吾辈所立之法,皆非先王之制。然则,何为古之道?何为先王之制?岂非以其利民而顺天乎?
昔者,孔子作《春秋》,不以一人之私意,而以天下之公心。今吾等所为,亦当如此。若夫因循苟且,以守旧为安,此非贤者之志也。
仆以为,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国家之重,非一法之所能定。变法图强,乃当今之急务。若因循而不改,将何以应天下之变?
今足下责我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此五者,皆非吾之所为也。吾之所为,乃以天下为己任,以社稷为己忧,岂敢自便其身而忘国事哉!
至于“怨诽”之言,固不足怪。古之圣贤,未有不遭人怨者。然吾心无愧,愿足下察之。
谨奉书以闻,伏惟钧鉴。
二、译文
我恭敬地向您陈述:昨天承蒙您的指教,我私下认为,我们交往已久,但讨论问题时常常意见不合,原因就在于我们所秉持的方法和观点有所不同。虽然我想再解释几句,但终究不敢打扰您。
现在您所说的话,都是您自己的看法,并非我的看法。儒家学者之间的争论,往往在于“名”与“实”的关系。如今人们议论,有的说我们所做的事不符合古代的道义,有的说我们制定的制度不符合先王的礼法。然而,什么是古代的道义?什么是先王的制度?难道不是以有利于百姓、顺应天理为标准吗?
从前,孔子撰写《春秋》,并不是出于个人的偏见,而是为了天下人的公正。如今我们所做的事情,也应该如此。如果只是因循守旧,只求安稳,这并不是贤者的志向。
我认为,天下之大,不是一个人能够治理的;国家之重,也不是一种方法可以决定的。改革变法、图谋强盛,才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如果一味因循守旧而不加以改变,又怎么能应对时代的变迁呢?
现在您指责我“侵犯职权、制造事端、谋取私利、拒绝进谏、招致怨恨”,这五点,都不是我所做的事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为己忧,怎么敢只顾自己而忘记国家大事呢!
至于那些抱怨和诽谤的声音,本来就不值得奇怪。古代的圣贤,没有不遭到他人怨恨的。但我内心无愧,希望您能理解。
谨此上书,敬请您明察。
三、结语
《答司马谏议书》不仅是一封书信,更是一部政治宣言。它体现了王安石对变法的决心与信念,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儒家传统的深刻理解。尽管他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存在分歧,但在这封信中,王安石并未情绪化地攻击对方,而是理性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出一位政治家应有的风范。
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不仅因其文采斐然,更因其思想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