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阿长与《山海】在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极具情感厚度和文化内涵的散文。这篇文章出自著名文学家鲁迅之手,通过回忆童年时期家中一位普通保姆——“阿长”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这位人物复杂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以“我”与阿长之间的日常互动为线索,通过对她性格、行为以及生活细节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既粗俗又善良、既愚昧又真诚的女性形象。尽管阿长识字不多,甚至有些迷信和唠叨,但她在“我”心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她为“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成为“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一抹亮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笔下的“阿长”并非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承载了作者对旧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尊重。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及鲁迅语言风格的独特魅力。
此外,《山海经》作为古代神话与地理志怪类书籍,在文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品,更象征着知识与希望。通过这一情节,鲁迅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教育条件的局限性。
在课堂设计上,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阿长”这样平凡却温暖的人?通过这样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总之,《阿长与<山海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