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书戴嵩画牛》精讲-六年级(预初)语文课内外知识点总结(上海】《书戴嵩画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短文,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语言简练,非常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本文将从内容解析、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思想内涵以及课内外拓展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篇课文。
一、课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翻译:
四川有一位杜处士,喜欢收藏书画,他珍藏的书画多达几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牛》,是他特别喜爱的,用锦缎装裱,玉轴卷起,常常随身携带。
一天,他把书画拿出来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啊。牛斗的时候,力量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腿之间,现在这牛却摇着尾巴斗,这是错误的!”杜处士笑着点了点头,认为他说得对。
古人说:“耕田要问农夫,织布要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能更改的。
二、内容解析
1. 人物形象分析:
- 杜处士:热爱艺术,收藏丰富,但并不懂画中的细节。
- 牧童:虽然身份低微,但观察细致,敢于指出错误,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情节结构:
- 开头介绍杜处士对画的珍视;
- 中间通过牧童的点评揭示画中的错误;
- 结尾引用古语点明主题。
3. 主题思想:
- 强调“实践出真知”,即使再有名气的人也可能有知识盲点;
- 表达了对专业人才的尊重,提倡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三、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
1. 语言简洁生动:
- 文章用词简练,没有多余的修饰,如“拊掌大笑”、“尾搐入两股间”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场景和人物情绪。
2. 对比手法:
- 杜处士作为“藏书家”与牧童作为“普通儿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知识不在于地位”的观点。
3. 引用古语收尾:
- 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来总结全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
四、课内外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词汇积累
| 词语 | 释义 |
|------|------|
| 蜀中 | 四川地区 |
| 好 | 喜欢 |
| 宝 | 珍藏 |
| 曝 | 晒 |
| 拊掌 | 拍手 |
| 掉尾 | 摇动尾巴 |
| 谬 | 错误 |
(二)重点句式解析
- “此画斗牛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说明这幅画是画斗牛的。
-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描述牛斗时的正确姿态,说明牧童对牛的了解非常深入。
- “不可改也!”
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不能随意更改。
(三)课外拓展建议
1. 阅读苏轼其他作品:如《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感受其文风。
2. 了解戴嵩其人:他是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牛、马,作品风格写实。
3.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情况,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学习建议
1. 熟读课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气。
2. 背诵重点句子:如“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等,增强语感。
3. 练习翻译:尝试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提高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可以模仿本文结构,写一篇小短文,讲述一个“外行犯错,内行纠正”的故事。
六、结语
《书戴嵩画牛》虽是一篇小小的文章,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知识来源于实践,不要轻视普通人;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像牧童一样,善于观察、勇于质疑,做一个有智慧、有见识的人。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