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注释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注释,求大佬施舍一个解决方案,感激不尽!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8 20:16:48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注释】《陈太丘与友期》是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的一则经典短文,讲述的是东汉时期名士陈寔(字仲弓)与其友人相约同行,但因故迟到,其子陈纪(字元方)以礼相待,表现出年少有为、守礼明理的品格。文章虽短,却蕴含深刻的人际交往之道和儒家礼仪精神。

一、原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译文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过了中午,那位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离开了。朋友到了之后,陈太丘已经走了。当时元方(陈太丘的儿子)才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他等了您很久,您没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一个人。”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中午没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位朋友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了门。

三、注释

- 陈太丘:即陈寔,字仲弓,东汉时期的名士,曾任太丘长,因此被称为“陈太丘”。

- 期行:约定一起出行。

- 日中:中午。

- 舍去:离开。

- 元方:陈寔的儿子,字元方,年幼而有见识。

- 尊君:敬称对方的父亲。

- 非人哉:不是人啊,表示愤怒。

- 相委而去:丢下我一个人离开。

- 无信:没有信用。

- 无礼:没有礼貌。

- 下车引之:下车拉他的手,表示道歉。

- 入门不顾:进门后不再回头看,表示不屑或拒绝接受。

四、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虽篇幅简短,但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精炼。文章通过一个七岁孩童的言行,展现了他对诚信与礼仪的坚守,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元方的机智与冷静,不仅让那位失信的朋友感到羞愧,也体现了儒家“礼”的精神。同时,故事也暗示了做人应守信重诺,言而有信,才能赢得他人尊重。

五、启示

1. 诚信为本:无论身份高低,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否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

2. 礼仪为先:即使面对错误的行为,也要以礼相待,避免冲突升级。

3. 教育意义: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结语

《陈太丘与友期》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堂生动的道德课。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守规矩,更要懂得尊重他人。在现代社会,虽然形式变了,但其中的道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