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优质课一等奖)】《包身工》是夏衍先生创作的一篇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报告文学,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揭露了旧中国工厂中“包身工”这一特殊群体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制度的强烈批判。本文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素材。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并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权益、社会公平等深层次问题,增强课堂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方面,可设定为: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意义;学会分析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培养其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深刻思想。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时代隔阂,真正理解“包身工”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感染力。例如,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包身工的生活状况;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内容;通过写作训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此外,还可以设计拓展性学习活动,如撰写读后感、开展主题辩论、组织社会调查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总之,《包身工》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光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更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成长与思想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