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鼢鼠防治技术规程(DB14_T及1851-2019及山西)】在山西省的农业和林业生产中,中华鼢鼠(学名:Myospalax fontanierii)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害鼠,对农作物、林木根系及土壤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为有效控制其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山西省地方标准《中华鼢鼠防治技术规程》(DB14/T 1851-2019)应运而生。
该规程由山西省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结合了本地生态特点与鼢鼠的生物学特性,系统地规范了中华鼢鼠的监测方法、防治策略、实施步骤及后期管理等内容。其发布不仅为基层农技人员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农户和林业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导。
规程中明确指出,中华鼢鼠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注重生态平衡与环境友好。在具体措施上,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例如,利用捕鼠夹、毒饵站等物理方式控制种群数量;通过投放鼠药进行化学干预;同时引入天敌或生态调控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规程还强调了信息监测的重要性。通过定期调查鼢鼠活动情况,掌握其分布规律和种群动态,有助于提前预警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这两个鼢鼠繁殖高峰期,加强监测力度是防止大规模危害的关键。
在实施过程中,规程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防治方案,避免“一刀切”式的做法。例如,在山区、林区与农田交界地带,应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以兼顾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需求。
总体而言,《中华鼢鼠防治技术规程 DB14_T 1851-2019 山西》是一项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指导性的地方标准,为山西省乃至类似生态区域的鼢鼠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随着该规程的推广与落实,有望进一步提升当地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