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田园风光与儿童生活的趣味场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作者:范成大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的是夏日乡村的繁忙景象。诗中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等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夏季的丰收景象和自然之美。
重点词语解释:
- 梅子金黄:形容梅子成熟变黄。
- 麦花雪白:麦花洁白如雪。
- 菜花稀:油菜花开得不密,显得稀疏。
- 日长篱落无人过:白天漫长,篱笆边没有人经过,表现了乡村的宁静。
- 惟有蜻蜓蛱蝶飞: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突出了环境的安静与自然的生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二、《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子玩耍时的情景,尤其是他们用冰块做游戏的快乐场面。诗中充满了童趣与天真,体现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真实感受。
重点词语解释:
- 稚子:小孩子。
- 金盆:一种装冰的容器。
- 彩丝穿:用彩色的丝线把冰块串起来。
- 玉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这里用来比喻冰块的声音。
- 敲成玉磬:把冰块敲成像玉磬一样的声音。
- 忽作玻璃声:突然发出像玻璃破碎一样的声音。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孩子玩冰的场景,表现出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热爱。
三、《村晚》
作者:雷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乡村的美丽画面,既有自然景色,也有人物活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
重点词语解释:
- 草满池塘:池塘边长满了青草。
- 山衔落日:夕阳被山峦所遮挡,仿佛被山“衔”住。
- 浸:浸泡,这里指落日倒映在水中。
- 牧笛:放牛的孩子吹的笛子。
- 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随意地吹着笛子,没有固定的曲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村傍晚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四、总结与感悟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还感受到了他们笔下的诗意与美感。这些诗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背诵。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尝试多读一些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建议:
1. 多朗读、背诵,增强语感。
2.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意。
3.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内容,加深理解。
4. 拓展阅读其他田园诗或儿童题材的古诗,丰富知识面。
附:古诗原文
1.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2.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锦袍,
彩丝穿取当琼瑶。
敲成玉磬声朗朗,
忽作玻璃响处娇。
3.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斜晖。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