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登泰山记》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登上泰山的全过程,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与敬仰之情。本文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散文佳作。
一、原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栏,其上有石刻,曰“泰山”。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陵杜甫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盖指此也。
其日,与子颍行至南天门,见松柏夹道,高可十丈,枝干如龙,叶密如织。遂登天街,过唐摩崖碑,望见山势崔嵬,气象万千。稍西,有石阶数十,上达南天门。其下有石人像,形貌古拙,不知何代所立。
余时方寒,衣单,然心甚喜。登顶后,四望无际,云海翻腾,日出东方,霞光万丈,气象雄伟,令人神往。遂留数日,观日出,赏云海,感天地之广大,叹人生之渺小。
二、翻译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的丁未日,我和知府朱孝纯的儿子子颍从南面的山脚开始攀登。走了四十多里,一路上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栏杆,山上有一些石刻,写着“泰山”二字。山上的石头很多,泥土很少。石头呈深黑色,大多呈方形,少有圆形。杜甫在诗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大概就是形容这座山的。
这一天,我和子颍走到南天门,看到两旁的松柏夹道而生,高达十丈,枝干如同龙一样盘曲,叶子密密麻麻,仿佛织成一张网。于是我们登上天街,经过唐代的摩崖碑,远远望去,山势高耸,景象万千。再往西走,有几十级石阶,通向南天门。下面有一尊石像,形态古朴,不知道是什么朝代雕刻的。
当时天气寒冷,我穿着单薄的衣服,但内心却十分高兴。登上山顶后,放眼望去,视野辽阔无边,云海翻滚,太阳从东方升起,霞光万丈,景象雄伟壮观,令人神往。于是我停留了几天,观赏日出,欣赏云海,感叹天地之广阔,人生之渺小。
三、注释
1. 乾隆三十九年:清朝乾隆皇帝在位的第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2. 京师:古代对国都的称呼,这里指北京。
3. 齐河、长清:均为山东境内地名。
4. 长城之限:指长城的边界。
5. 知府朱孝纯子颍:朱孝纯是当时的泰安知府,子颍是他的儿子。
6. 南麓:山的南面山坡。
7. “岱宗夫如何?”:出自杜甫《望岳》诗,意为“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8. 南天门:泰山上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山顶附近。
9. 天街:指泰山上的主要道路,因高耸入云,故称“天街”。
10. 唐摩崖碑:唐代刻在岩石上的碑文,多用于纪念或题字。
11. 云海:指在高山上看到的云层翻滚如海的景象。
12. 日出: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四、赏析
姚鼐的《登泰山记》语言简练,描写细腻,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刻画,也有对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出发到登顶,再到观景,层层递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文中还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如引用杜甫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此外,文章通过对泰山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短暂、天地浩瀚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结语:
《登泰山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作品。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之美,也启发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抬头看看天空,感受天地之间的壮丽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