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的一篇文言短文,讲述了东汉时期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但朋友未按时到达,陈太丘便先行离去的故事。文章虽短,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古人对诚信和礼仪的重视。
一、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阅读题: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期日中: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
(3)尊君在不:__________
(4)引之: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元方为什么“入门不顾”?这说明了什么?
4. 文章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怎样的道理?
5.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信”和“礼”的理解。
三、参考答案:
1.
(1)期日中:约定(时间)
(2)去后乃至:离开
(3)尊君在不:您的父亲(尊称对方的父亲)
(4)引之:拉(他)
2.
“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中午没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
元方“入门不顾”是因为他对友人的无礼行为感到不满,认为父亲已经离开,自己没有必要再理睬这位失约又无礼的人。这说明元方有原则、有自尊,也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尊重。
4.
文章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诚信”和“礼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如果失信于人,不仅会失去信任,还可能引发矛盾;而缺乏礼貌则更显得粗鲁无礼,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5.
“信”是指守信、讲信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礼”则是指礼貌、尊重他人,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信与礼并重,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四、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行》虽然篇幅简短,但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范例,更是一则关于诚信与礼仪的生动教材。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诚信与礼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