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引发关注。《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的一篇赠序,内容主要讲述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以勉励后学勤奋学习。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文辞典雅,其中包含不少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以下是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总结。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因音同或音近而临时借用其他字来代替的现象。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也存在一些通假字:
原文 | 通假字 | 本字 | 释义 |
与之论辨 | 辨 | 辩 | 辩论 |
无从致书以观 | 致 | 致 | 得到 |
或遇其叱咄 | 叱 | 赤 | 呵斥(注:此处“叱”为本字,但“赤”亦有类似意,可视为通假) |
> 注: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教材中可能未明确标注,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语。这类词在阅读古文时容易造成误解,需特别注意:
原文 | 古义 | 今义 | 说明 |
尝趋百里外 | 趋 | 快走 | 行走 |
烨然若神人 | 然 | ……的样子 | 表示状态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被 | 同“披”,穿 | 穿着 |
余立侍左右 | 左右 | 身边的人 | 方位词 |
或遇其叱咄 | 或 | 有时 | 某个时候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假 | 借 | 假设、虚假(现代义) |
> 例如,“被”在文中是“披”的意思,表示“穿着”,而现代汉语中“被”多用于被动语态。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
词 | 义项1 | 义项2 | 义项3 | 义项4 | 说明 |
以 | 用 | 因为 | 来 | 以为 |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以”为“因为”;“以衾拥覆”中“以”为“用” |
之 | 的 | 他 | 往 | 代词 | 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之”为“的”;“弗之怠”中“之”为“他” |
书 | 书籍 | 信 | 文字 | 抄写 | 如“无从致书以观”中“书”为“书籍”;“录毕,走送之”中“书”为“信” |
道 | 道路 | 学问 | 方法 | 说 | 如“益慕圣贤之道”中“道”为“学问”;“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中“道”为“说” |
或 | 有人 | 有时 | 或许 | 有的 | 如“或遇其叱咄”中“或”为“有时”;“或千或百”中“或”为“有的” |
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散文,不仅内容深刻,语言上也极具研究价值。通过分析其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这些文言现象,不仅是学习古文的基础,也是深入理解古人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
类别 | 内容 |
通假字 | 辨、致、被等 |
古今异义 | 趋、被、左右、或、假等 |
一词多义 | 以、之、书、道、或等 |
通过对这些语言现象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送东阳马生序》的语言特色,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以上就是【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