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相鲁而嗜鱼译文】一、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是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喜爱吃鱼,但他却拒绝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他通过这个行为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贪图小利,最终可能会失去更大的利益。这则故事强调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道德操守的重视。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 公仪休担任鲁国的宰相,他特别喜欢吃鱼。 |
人有馈鱼于公仪休者,公仪休不受。 | 有人送给公仪休一条鱼,公仪休没有接受。 |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 他的弟子劝他说:“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
曰:“夫唯嗜鱼,故不受。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下人而欲免于罪,难矣。” | 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喜欢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就一定会在别人面前低头;一旦低头,就很难避免犯罪了。” |
“吾以嗜鱼,故不受;不受,乃所以养吾之廉也。” | “我因为喜欢鱼,所以不接受;不接受,正是为了保持我的廉洁。” |
三、寓意总结:
这则故事通过公仪休拒绝收鱼的行为,揭示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就会失去原则和底线,最终可能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保持清正廉洁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四、启示:
1. 廉洁自律是为官之道:官员应以身作则,杜绝贪污受贿。
2. 节制欲望,远离诱惑:面对利益时,要懂得克制,防止因小失大。
3. 长远眼光看问题:一时的便利可能带来长久的隐患,应从长远考虑。
五、结语: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虽短,却寓意深刻,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坚守原则,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真正做到“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以上就是【公仪休相鲁而嗜鱼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