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著称。其中,《游沙湖》一诗便是他众多佳作中的代表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感悟,也反映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黄州的东南三十里处有个地方叫沙湖,又名螺蛳店。我在此地购置了一块田地,并前往查看时患病。听说麻桥的庞安常擅长医术且耳朵失聪,于是前去求医。庞安常虽然耳聋,但聪慧过人,只需用纸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完全明白我的意思。我开玩笑地说:“我把手当作嘴,你把眼睛当作耳朵,咱们都是世间独特之人啊。”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览了清泉寺。这座寺庙位于蕲水城外两里左右的地方,有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用来洗毛笔的泉水,水质甘甜。寺庙下面紧邻兰溪,溪水流向西方。我即兴创作了一首歌:
山下的兰花嫩芽浸泡在溪水中,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泞,
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的啼鸣。
谁说人生不能重来年轻?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流呢!
不要因为年老而感叹时光飞逝。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自身经历的叙述,表达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诗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尤为著名,它打破传统观念,认为即使人到老年,也可以保持年轻的心态。苏轼通过观察到兰溪水向西流的现象,联想到人生不应被年龄所限制,只要心态乐观,依然可以有所作为。
此外,诗中的景物描写也非常生动传神。“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山水之间,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而“潇潇暮雨子规啼”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氛围,使整首诗更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总之,《游沙湖》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作品,它既展示了苏轼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