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课文《詹天佑》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它不仅讲述了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还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出以下五点体会。
第一,教学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在备课时,我明确了本课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与工程成就,并能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情感体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了解不足,导致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提前布置相关资料查阅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
第二,课堂互动应更加灵活多样。在讲授过程中,我采用了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对历史背景不熟悉的学生容易失去兴趣。今后,我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片段或图片展示,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语言表达需更贴近学生实际。在讲解詹天佑面对困难时的坚定态度时,我使用了较为书面化的语言,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今后,我将注意调整语言风格,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让教学更具亲和力。
第四,情感教育应贯穿始终。《詹天佑》不仅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并鼓励他们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自己如何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这种情感渗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第五,教学评价应多元化。在课后反馈中,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等技术细节感到困惑,说明我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还不够清晰。今后,我将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并在课堂上采用图示、模型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知识点。
总之,《詹天佑》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塑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率,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