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的含义。
- 了解诗人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 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庐山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你对庐山有什么印象?”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庐山的古诗——《题西林壁》。”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分组朗读,评选“最佳朗读小组”。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解词释义:
- “题西林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耸的山峰。
-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能看清庐山真正的样子。
-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自己身处在这座山中。
2. 合作探究:
- 提问:为什么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教师讲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3. 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让你体会到“当局者迷”的感觉?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还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全面地认识事物,就要跳出局部,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 写一段话,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换个角度看世界。
```
六、教学反思(略)
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和哲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