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少年立志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他们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力量的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讲的是我们伟大的领袖周恩来小时候的一段经历。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他的心声。
(学生举手发言,有的说“因为当时国家很弱”,有的说“因为他看到外国人的欺负”)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就要从这篇课文出发,去了解一个少年如何树立起报效祖国的信念。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 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
学生A: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是周恩来在看到中国同胞被欺凌时的反应,他当时年纪不大,但已经意识到国家落后就会被人欺负。
学生B:我注意到文中提到“中华不振”,这说明当时中国确实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所以周恩来才会如此坚定地想要改变现状。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入品读课文。
3.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讲解以下几个部分:
- “12岁的周恩来来到沈阳,看到街上的中国人被洋人欺辱。”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那种屈辱感。
- “周恩来问老师:‘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自己当家作主?’”
这句话体现了周恩来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 第三段:“老师说:‘中华不振啊!’”
教师提问:“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句话解释吗?”
学生纷纷回答:“国家衰弱”、“人民受压迫”等。
- 第四段:“周恩来在心里默默立下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分量,鼓励学生联系自身,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4.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周恩来生平的视频片段,展示他在青年时期如何努力学习、投身革命,最终成为国家领导人。
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如果你们是周恩来,面对这样的局面,你会怎么做?你有没有类似的梦想或目标?”
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我想当医生,救死扶伤”,有的说“我想当科学家,为国家做贡献”。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只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希望同学们都能像周恩来一样,胸怀大志,脚踏实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5. 作业布置(2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理想》,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未来的想法。
- 课外阅读《周恩来传》,进一步了解这位伟人的成长历程。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