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附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及其写作背景。
-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几座著名石拱桥的基本信息,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 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掌握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对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认识与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说明文的结构及说明方法;掌握文章中的典型事例。
-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石拱桥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感知
1. 情境导入(5分钟)
- 展示赵州桥、卢沟桥等石拱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桥梁的特点。
-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桥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 引出课题《中国石拱桥》,介绍作者茅以升。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洨河”“拱形”“单孔”等。
- 思考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石拱桥?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3. 小组合作,梳理结构(10分钟)
- 分组讨论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 教师总结文章结构: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发展、特点及代表实例。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语言品味
1. 精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15分钟)
-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语句,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方法(列数字)。
- 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等)。
2.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0分钟)
- 分析作者在描写石拱桥时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严谨与生动相结合的特点。
- 讨论:为什么作者要详细描写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桥梁建设与古代相比有哪些变化?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
-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现代桥梁技术,并进行小组汇报。
第三课时:总结与作业布置
1.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强调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
-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石拱桥不仅是工程技术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2.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座桥,并运用本课所学的说明方法。
- 预习下一篇文章,做好批注。
五、板书设计: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一、作者:茅以升
二、结构:总—分—总
三、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四、代表桥梁:赵州桥、卢沟桥
五、情感:赞美、自豪、传承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语言魅力。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教案附录:
- 教学PPT课件
- 相关图片与视频资料
- 学生作业样例
- 教学评价表(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