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含义。
-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
- 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行为、及时改正错误的意识。
- 感受古代寓言故事的深刻哲理,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及其寓意。
- 难点:理解“讳疾忌医”的深层含义,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扁鹊”“蔡桓公”等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过‘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它出自哪里?”
引导学生回忆或查找相关资料,引出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纠正发音。
3. 教师讲解重点文言词语(如“见”“过”“遂”等),并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扁鹊为何多次劝谏蔡桓公?
- 蔡桓公的态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 扁鹊:医术高明、有责任感、敢于直言。
- 蔡桓公: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最终酿成大祸。
3.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谈一谈“讳疾忌医”在生活中的体现。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拓展阅读:介绍《韩非子》的相关背景,了解寓言文学的特点。
2. 课堂小练笔: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知错就改”的看法。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通过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揭示了“防微杜渐”“知错就改”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勇于面对问题,及时改正错误。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汇。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从“扁鹊见蔡桓公”看我的成长》。
五、板书设计:
```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一、主要
扁鹊多次劝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拒绝,最终病发身亡。
二、人物分析:
扁鹊——智慧、正直
蔡桓公——固执、自负
三、寓意:
防微杜渐,知错就改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
(注: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避免AI生成痕迹,内容符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