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成本法例题-20220331222934】在会计实务中,计划成本法是一种常用的材料核算方法,尤其适用于企业对原材料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场景。通过设定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进行成本控制与成本分析。以下是一道关于计划成本法的典型例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应用逻辑。
题目:
某公司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成本。2022年3月,该公司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 从供应商处购入A材料500公斤,实际支付货款1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1,300元。该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为20元/公斤。
2. 当月生产领用A材料400公斤,其中用于产品生产的为380公斤,用于车间一般耗用的为20公斤。
3. 月末结存A材料120公斤,计划成本为2,40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并说明材料成本差异的处理方式。
解题思路:
第一步:确定材料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
- 实际总成本 = 10,000元
- 计划总成本 = 500公斤 × 20元/公斤 = 10,000元
- 材料成本差异 = 实际成本 - 计划成本 = 0元(即无差异)
第二步:根据领用情况调整材料成本。
- 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 = 400公斤 × 20元/公斤 = 8,000元
- 其中,用于产品的部分为380公斤,计划成本为7,600元;用于车间一般耗用的为20公斤,计划成本为400元。
第三步: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400元,与实际成本一致。
会计处理:
1. 购入材料时:
-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10,000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00元
贷:银行存款 11,300元
2. 领用材料时:
- 借:生产成本 7,600元
制造费用 400元
贷:原材料 8,000元
3. 月末结存材料按计划成本反映,无需调整。
说明:
由于本例中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等,因此不存在材料成本差异。如果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则需确认“材料成本差异”为超支差异;反之则为节约差异。在后续期间,企业需要将这些差异按一定比例分配至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中,以实现成本的准确归集。
总结:
计划成本法通过设定固定的材料单价,简化了材料成本的核算流程,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成本基础。然而,企业在使用该方法时,仍需关注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