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写作思路与方法。
2.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分类、举例、比较等)进行说明的特点。
3. 感受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园林之美。
- 难点:体会“文中无景,景在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苏州吗?那里有什么著名的建筑或景点?”
学生纷纷发言,提到“园林”“水乡”“古桥”等关键词。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苏州园林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是谁?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2. 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组织交流,总结:
- 作者是叶圣陶,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
- 内容涵盖布局、建筑、花草、假山、水面等方面。
(三)深入分析
1. 结构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再分述各个方面的细节,最后总结其艺术价值。
2. 说明方法分析
教师带领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 分类说明:将园林分为“亭台轩榭”“池沼”“假山”“花木”等部分进行介绍。
- 举例说明:如“池沼或河道的安排,绝不讲究对称”,并举出具体例子。
- 比较说明: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性。
3. 语言品味
教师选取几处典型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与精准:
- “游览者走到这里,总想坐下来,看一会儿,才走。”
——体现出作者对园林氛围的细腻描绘。
- “苏州园林在设计上,讲究每一个角落都成画。”
——表现出园林艺术的高度审美追求。
(四)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一段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园林之美。随后组织讨论:
- 你认为苏州园林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如何设计一个“现代版的苏州园林”?
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五)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
- 说明文不仅要有准确的语言,还要有生动的描写。
- 苏州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四、板书设计
```
一、作者:叶圣陶
二、结构:总—分—总
三、说明方法:
分类、举例、比较
四、语言特色:
准确、生动、富有美感
五、艺术价值:
建筑美、自然美、文化美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提升了语文素养。同时,结合多媒体手段,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今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建筑,增强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