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丧考妣成语意思】“如丧考妣”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极度悲伤或惊慌失措的样子。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丧礼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如丧考妣 |
拼音 | rú sàng kǎo bǐ |
出处 | 《礼记·曲礼上》:“父母之丧,未有出者也;丧服未毕,不敢见尊长。”后引申为形容极度悲痛。 |
释义 | 原指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悲痛,现多用来形容人因受到打击或惊吓而极度痛苦或慌乱。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状语使用。 |
感情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如坐针毡、心如刀割、痛不欲生 |
反义词 | 心安理得、泰然自若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如丧考妣”最早出自《礼记》,原意是指在父母去世时的悲痛情绪。古人认为,失去父母是人生中最大的哀痛之一,因此“丧考妣”成为表达极度悲伤的象征。后来,这一成语逐渐被引申为形容人在遇到重大打击时的极端情绪状态,不再局限于亲人去世的场合。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失误 | 他因为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整个人如丧考妣。 |
突发事件 | 听到噩耗后,她如丧考妣,久久不能平静。 |
考试失利 | 第一次考试失利,他如丧考妣,情绪低落。 |
四、注意事项
- “如丧考妣”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在日常交流中应慎用,以免造成误解或显得过于夸张。
- 在正式写作中,可根据语境选择是否使用该成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总结
“如丧考妣”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遭遇重大打击或强烈情绪冲击时的极度悲痛或慌乱。它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也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在写作和口语中。
以上就是【如丧考妣成语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