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不及掩耳】“迅雷不及掩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兵不厌诈,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此乃兵家之常道也。今我军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成都,则可一战而定。”意思是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连耳朵都来不及捂住,比喻行动迅速、突然,令人措手不及。
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突发事件或行动速度极快,让人来不及反应。它不仅在军事上被广泛使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常用来形容某些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没有丝毫准备时间。
“迅雷不及掩耳”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强调了动作的迅速与突然性。它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思想,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境中,表达一种快速、果断、出其不意的行为方式。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常用于描述突发事件、高效行动或令人震惊的结果。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迅雷不及掩耳 |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
| 含义 |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令人来不及反应 |
| 使用场景 | 军事、突发事件、高效行动、意外结果等 |
| 用法举例 | 他提出的方案如迅雷不及掩耳,让对手毫无招架之力。 |
| 近义词 | 突如其来、出其不意、猝不及防 |
| 反义词 |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有备而来 |
| 适用对象 | 人、事件、行为等 |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兵法智慧,强调速度与策略的重要性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迅雷不及掩耳”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实际应用,帮助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它。
以上就是【迅雷不及掩耳】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