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的一篇经典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使臣唐雎在面对强秦威胁时,勇敢无畏地维护国家尊严的故事。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唐雎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章解析
故事背景发生在公元前230年左右,当时秦国正逐步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希望通过武力迫使安陵君割让土地,但安陵君不愿屈服,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在秦王面前,唐雎以“布衣之怒”反驳了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最终成功捍卫了国家利益。
文中唐雎的语言艺术令人称道。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历史典故,使得秦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例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唐雎的决心,也让秦王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从而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冲突。
习题练习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仓鹰击于殿上( )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 翻译句子:
-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4. 如果你是唐雎,在面对秦王的威胁时会如何应对?请写出你的策略。
5.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士可杀不可辱”的理解。
答案
1. 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灰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2. 韩国、魏国都已经灭亡了,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得以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3. 唐雎是一个机智勇敢、忠诚爱国的人。例如,在秦王面前,他冷静分析局势,用事实说话,最终说服了秦王。
4. 开放性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但应体现智慧与策略。
5. “士可杀不可辱”体现了个人尊严的重要性,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要坚守底线,不向强权低头。
通过以上解析和练习,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唐雎不辱使命》这篇作品的魅力所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