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月迹》的主旨和情感内涵,掌握作者通过“寻月”这一线索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自然、童真与美好事物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月迹”的发现与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月迹”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 难点:把握文章中“寻月”与“得月”的心理变化,理解“月亮”作为希望与理想的象征。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素材、教学设计文档。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尝试写出自己对“月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看过月亮?你有没有想过,月亮会留下什么‘痕迹’?”
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展示月下山林、湖面、庭院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引出课题《月迹》,并介绍作者贾平凹,简要说明本文是散文,写的是一个孩子寻找月亮的过程。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整体感知内容。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踪迹”、“皎洁”、“悄然”等。
3. 提问引导:
- 文中“我们”是谁?他们做了什么?
- “月迹”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分段落分析:
- 描写孩子们在院子里寻找月亮的情景,体现童趣与好奇。
- 中间部分:通过不同场景(院子、水缸、葡萄架)寻找月亮,展现对美的追寻。
- 结尾:月亮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的痕迹,点明主题。
2. 品析语言: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如“月亮像一个银盘,挂在天边”,“月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 讨论这些句子如何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氛围。
3. 探讨象征意义:
- “月亮”代表什么?是美好的理想,还是童年的回忆?
- “月迹”象征着什么?是希望、梦想,还是心灵的成长?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学生分享:
邀请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寻找月迹”的经历,可以是一次旅行、一次感悟,也可以是一次对美的发现。
2.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月亮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故乡》等,比较不同作家笔下的“月”。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月迹》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作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月迹”不在远方,而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发现之中。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月迹”。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月迹”》,不少于300字。
2. 朗读课文,尝试用录音的方式录下自己的朗读,并上传至班级群分享。
五、板书设计:
```
《月迹》
——贾平凹
寻月 → 得月 → 心中有月
(童趣)(哲理)(希望)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之美与思想之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