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白杨礼赞》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白杨礼赞》教案,急!求解答,求别无视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5 00:54:59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掌握作者茅盾的生平及其文学风格;理解“白杨”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与情感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体会其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敬仰与歌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写白杨树来表达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 难点:

领会“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把握文中语言的凝练与深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如白杨树、抗战时期图片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茅盾的相关资料,思考白杨树在文中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发言后,出示白杨树的图片,并简要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挺拔、坚韧、生命力强。

接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以‘白杨’为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表达了他对某种精神的赞美。”

2. 走进作者与背景(10分钟)

- 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借白杨树象征北方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达对民族精神的崇敬。

3. 整体感知(15分钟)

- 朗读课文: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语调、节奏,感受文章的气势。

- 整体梳理: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句子,分析其特点;再找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性语句,理解其象征意义。

4. 品读赏析(20分钟)

- 重点段落分析:

选取文中关键段落,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如何体现白杨树的品质,进而联系到人的精神风貌。

- 象征手法探究:

讨论“白杨”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关系。

- 语言特色分析:

分析文章语言的简洁、有力,体会作者如何用最简练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思想。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小组讨论:

“如果让你选择一种植物来象征你身边的人或精神,你会选什么?为什么?”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

- 写作训练:

以“我心中的______”为题,写一段话,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6.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白杨树不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强、向上、不屈不挠。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白杨》,要求运用象征手法,不少于300字。

六、板书设计

```

一、作者:茅盾

二、背景:抗日战争时期

三、主题:礼赞白杨树,象征民族精神

四、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五、语言特点:凝练、有力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象征手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拓展环节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充分,今后可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