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 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提升语言感知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 培养学生关注历史、思考现实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忧国情怀,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 难点:体会诗中“暖风”“醉”等词语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吗?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历史知识,引出南宋偏安一隅、百姓安居乐业的表面现象,但背后却隐藏着国家危机。
接着出示课题《题临安邸》,介绍作者林升及其创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发音,教师点评。
(三)品读赏析(20分钟)
1. 逐句解析
- “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临安城的繁华景象,层层叠叠的山水楼阁,展现出一种奢靡之风。
- “西湖歌舞几时休”: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沉溺享乐、不思进取的不满与忧虑。
- “暖风熏得游人醉”:用“暖风”比喻权贵们的腐化生活,暗示他们沉迷于享乐,忘却国家危难。
- “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当权者将杭州当作都城,忘记北方故土,表现出强烈的讽刺意味。
2. 合作探究
- 分组讨论:诗中的“醉”和“休”分别有什么含义?
-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写此诗的意图。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教师播放《题临安邸》朗诵视频,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 补充介绍南宋时期的文学特点,如“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以及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的功能。
3.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今天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醉”或“安逸”的现象。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强调诗歌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想的表达。
通过《题临安邸》,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理解。
3. 自选一首古诗,仿照本课学习方式进行赏析。
六、板书设计
```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思想感情:忧国忧民批判腐败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反问讽刺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还需优化,部分环节可进一步精简,以提高课堂效率。